網頁

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

非對稱的解釋模式

當「專家」做出的結論不是我們想要的、贊同的,就去找出專家學者們的計畫拿了政府多少錢,給討人厭的結論一個社會面解釋:利益、偏見、盲點。當「專家」做出的結論是我們想要的、贊同的,就賦予這種討人喜歡的結論一個非社會的解釋:真理、客觀、中立。這正是科學知識的社會學(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, SSK)指出的,「非對稱」(asymmetrical)的解釋模式。[1]

這種解釋模式除了會危及知識社會學領地擴張外[2],最大的缺陷在於只能事後諸葛。在各方專家學者作科學研究、開會討論、籌募經費時,我們很難看出來誰比誰客觀,他們都有各自的利益、偏見、盲點。因此,我們常常難以判定應該仰賴哪位專家(此刻凸顯了一個問題:我們用以判斷何者客觀、理性、可信的依據是什麼?)

這種非對稱的解釋,除了政府、企業內的科技官僚們時常使用外,社運團體也常使用。打造一個不會受到無知群眾干擾的閉門會議和要求一個乾淨、不受權力與利益污染的環評基本上是同一種想像:如果將社會因素完全隔絕於科學之外,客觀、理性、真理…就會在此降臨。那麼,慣用這種解釋模式的人是如何得知真理的降臨?專家結論能為他們背書的時候。

_______________
[1] STSer不見得比較不會犯這樣的錯誤。
[2] 倘若我們以這種非對稱的解釋模型來解釋科學史中許多爭議、理論間的勝敗,將勝出的理論與科學家視為因為其掌握真理而獲勝,這便使得社會學僅侷限於解釋敗陣下來的理論與科學家,其背後的「利益」或「偏見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